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
原黎明茶厂
官方商城
网站地图
会员登录
走马普洱茶收藏群落

来源:网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03    浏览次数:1151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茶人存新茶喝老茶的消费观念,使普洱茶收藏成为市场主要商业消费内容。可以说,普洱茶市场的兴盛伴随的是普洱茶收藏活动的升温,普洱茶消费群体的壮大带动的也主要是普洱茶收藏量的大幅飙升。每个茶友心里都清楚,入门之后的普洱茶消费,收藏以备今后品饮的茶品要比供现时品饮的要多;而把普洱茶当做投资产品以期今后价值提升的收藏囤货的数额就更大了。如今的普洱新茶的去向,毫无疑问,主要也是收藏,因为严格来说还不能品饮,就算是新出品的熟茶也很少当年品饮,虽然说熟茶制作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提供消费者实时品饮,但是现在市场上陈年熟茶供应充足,而且价格不贵,新出品的熟茶也主要成了茶人的收藏品。大家心知肚明,收藏普洱茶,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是作为好茶主人,为了避免今后花高价钱买茶品饮,同时享受收藏茶品质量变化过程的乐趣;二是作为投资理财,期待今后茶品的价值提升。无论何种目的,普洱茶收藏行为都基于一个前提:收藏的普洱茶日后涨价。

那么,在当下生产厂家众如星星,茶品多如牛毛的情况下,商家藏家仓库里的茶品今后会怎样涨价或者说会有多大涨幅呢?这不但是很多茶人关注的,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实际上,不少商家和藏家不但关注这个问题,而且也有个人的粗略估算和判断,以此做为收藏进货的依据。当然,这样的判断基本上受个人对茶品当年产量、出品以来的市场流通情况及今后的走势预测等各种信息的掌握所限制,每个人判断不同,也就产生不同的投资收藏决策。出于对普洱茶的痴迷,笔者长期“混迹”茶友之中,游走于多地普洱茶市场,并于近几年时间里专注于普洱茶收藏领域的探访调查,今将所见所闻及个人心得见之笔端,跟行内同仁分享并乞教。

陈年普洱茶库存现状

到底这么些年生产了多少普洱茶?品饮消耗了多少?在商家藏家玩家手上库存的量有多少?我想这对分析普洱茶市场和收藏判断很重要。

二○○○年之前的茶品,其量少价高是人人知道的,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之前的茶品如今已经是喝一片少一片,已经渐成奢侈品;九十年代的茶品,市场也不多见,这里不必赘述。二○○○年之后生产的茶品,特别是二○○七年普洱茶高峰之后茶品库存量比品饮消耗的要多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曾有一种说法,珠三角一带库存的普洱茶几十万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经济发达,受港、台影响,普洱茶在珠三角地区最先兴起的兴盛,前些年好茶之人和一些富裕人群开始存茶,有些是出于喜欢,而大多则是出于投资目的。从每年新茶产品消费的地域分布估算,珠三角囤积的普洱茶达到几十万吨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些年来,虽然普洱茶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分布的范围也向内地省份扩张,但是外省消费基本还难成气候,到目前还有外省的经销商经常把代理的茶品发回到芳村市场出售的状况,可见珠三角一带的消费能力一直是普洱茶在大陆的主要消费区域,根据笔者深入调查,收藏几十吨茶的大有人在。据东莞茶叶行业协会统计,东莞的普洱茶收藏量已经差不多有十万吨了,仅次于广州,珠三角其它市没有东莞多,但是数量也是可观的。

我们不妨从近年普洱茶产量的角度估算库存,据云南省农业厅的统计,云南普洱茶产量从二○○四年的两万吨到目前的大约八万吨,其中产量大幅增产是二○○五年之后,二○○五年云南全省普洱茶产量达到五万二千吨,比二○○四年增加三万二千吨,增加1.6倍,二○○六年之后每年基本维持在八万吨左右。二○○○~二○○四年期间,普洱茶总产量还比不上现在一年的产量,这么算来,二○○○~二○一二年的总产量应该达到六十万吨左右,当然,这个只是估算的数据。

而这么些年消耗了多少普洱茶呢?目前是找不到公布的数据的,而且年份不同的茶品消耗量肯定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粗略按消耗30%来估算,这里包括品饮消耗和礼品消耗的,礼品消费虽然不一定是已经被品饮了的,但是因为这些零散茶品不会再回到市场,姑且算是消耗掉了。这样算的话,如今库存四十万吨是有的,而这些库存茶大部分在珠三角、港、台一带也不应该质疑。

从库存茶年份颁布来说,这些藏品以二○○六年之后的茶品占绝大多数,二○○五年之前的茶品,也就是开始进入品饮期的茶品,数量不多,改制前的名厂大货就更少了,一是当年产量少,二是这些年品饮消耗。这也就是目前中期茶价高惜售的重要原因。笔者经常跟行内的朋友讨论改制前名厂大货茶品的存量问题,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勐海茶厂改制前茶品也就存有五、六千件而已,下关茶厂要多些。而改制后的名厂大货存量跟改制前的比较,则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了,以勐海茶厂来说,这几年的产量基本维持在八千吨左右的水平,其去向毫无疑问也基本部在藏家商家仓库里,市场交易再红火那也是从这个仓库搬到另外一个仓库;一一线厂和其它小厂的库存量虽然难以统计,但是其总量之巨大应该是吓人的。

普洱茶收藏的群落分类

笔者以前对茶商的藏茶了解较多,而对民间收藏了解有限,是偶然的几次机会让我发现是如此繁荣,藏茶量大得令人惊叹。于是有一段时间对藏家藏茶都有非常浓厚兴趣,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人好茶藏茶就会跑去看。近三年来本人走访观摩了将近三十个民间藏家的珍藏茶品,真正收藏了目前市场上热卖的紧俏茶品的不多,就算有也是数量很有限,而收藏了小厂甚至冒牌(B货)茶品占绝大多数,基本都是大额藏家。从进货渠道来看,基本可以划分如下几个类型:

一、紧随主流市场的收藏群体

这部分藏家,有些是从事茶叶贸易的茶商,有些是亦商亦藏以收藏为主的,有些是纯收藏的“玩家”。共同点是从茶叶市场购货收藏,这类藏家的藏品,基本以名厂大货和二线厂的产品居多。入行早的藏家,当年市场可供选择的厂家和茶品都不多,只要没碰到冒牌货,那基本上都不会差。他们收藏的中期茶品,如今获利非常丰厚,就算当时入货的价位比本人知道的行价高出几十个百分比,但也毫不影响如今的收益。内行的人都知道,真正满额享受到普洱茶这十年发展成果的就是改制前开始收藏茶品而又一直守得住涨价诱惑的这些人,后进的藏家只有羡慕的份,而早期做普洱茶生意的茶商只有后悔。笔者经常碰到芳村市场有些茶商一边拿出前些年的销售单据来看,一边捶心顿足:“看看!二○○一年的绿大树我卖了六十件,一件还不到不到两万(以下显示价格币值均为人民币)呢!茶王青饼两万九千元一件我卖了十八件,要是留下……”可惜,留下的只有叹息!普洱茶行业这些年制造了很多传奇,也留下很多故事,这样的故事总让茶人津津乐道。有位老行尊,二○○一年从勐海茶厂定制一批七五四二,成本八块五元一片,拉回芳村卖十六元一片,差不多赚一倍,多好的生意!笑得嘴合不拢,谁知道卖出去几天给退回来两百件,他当时有多郁闷就甭提了。我也不明白,什么茶在他手上都留不住,居然把这批茶放到现在!如今他经常得意洋洋的炫耀:“这钱命里该我的!”乐得他“睡觉都在笑”。前几天又听一个茶老板讲故事,说二○○二年进一批勐海茶厂的易武正山,拉回来一试,烟味很重,感觉“臭臭”的,价钱又贵,二十元一片,拉回去退货,卖茶的老板说不好意思,货出门了不给退。讲故事的茶老板说他现在对这批茶特有感情!当然,故事也有悲催的,笔者碰到番禺一个藏家,收茶很早,满别墅几层楼的茶,虽然箩筐里都有勐海茶厂的大票,可我感觉不对,拆看了几款,确认全是B货无疑,但是藏家似乎并不知道,他指着一批打着三○一批七五四二的茶说:“有人看过这些茶,说像这种茶现在市场卖到三千元一片了。”我实在不忍心告诉他那全是B货,一是怕打击太大。这就好比他辛辛苦苦把个孩子养到十岁八岁大,精力花费了,金钱投入了,更重要的是感情也非常浓厚了,突然有人告诉他孩子不是他的,这可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二是我怕扯皮较劲,万一我说是B货,他说不可能,那很难扯清楚,肯定闹不愉快,因为一旦我说全是B货我一下子也拿不出像亲子鉴定验DNA那么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方面我有过经历,有一次我跟一个卖茶的说,你这茶既不是勐海茶厂生产的也不是八○年代的,你怎么也挂着“八八青饼”卖呢?你猜卖茶的怎么说?他说:“谁说只有勐海茶厂才生产八八青饼?谁说八八青饼一定是八○年代生产的?”接着给我拿出一片刚出厂的九二方砖问我:“是九二年生产的吗?”我无语。

二、半封闭式的“自娱”收藏群体

正像笔者在四十一期本专栏的文章《普洱茶消费分化面面观》中所提到的一样,这种消费群是独立于大众消费观和市场主流的小群体,一般是由一些对茶有同好而聚集的同事、朋友,在“玩票”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圈子。圈子中的成员对茶的认知,对茶质量的判定标准以及品饮的偏好都受一两个人行较早的成员的影响。圈子里收藏的茶品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进货的时候相互介绍。这些人往往都比较自信,除了他们自己持有的或是看中的茶品,别的都不好。至于他们收藏的茶品市场认可度怎么样,他们并不关心,典型的自娱自乐式的消费群体。群体成员对茶有一定认知后就会逐步单飞,进货管道开始分散,他们最热衷在市场“淘宝捡漏”,总会觉得市场有很多“珍宝”没被别人发现。

很多茶商对这样的人着摸不透,总想改变这些人的见解,导致生意泡汤。笔者经常跟卖茶的人开玩笑,我说实际上这样的人是最好做生意的。你想想,对茶一点不懂的,你很难在短时间内让他相信你的介绍花高价买茶,太精通的人对行情又非常了解,而且很挑剔,心里早在就掂量,你很难卖好价钱,但是对这些半懂不懂而又痴迷的就不一样了,只要你不跟他较劲,比如他要评价某款茶,你拼命跟他说好没用,尽量认可他的观点,这款茶他说不好,你给他看别的,这样生意成功的机会就很大。这样的消费群体开始收藏茶品的时候,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品饮需要,但是随着日积月累,藏品逐渐多了,而且看到行内投资藏茶回报颇高,有些人就会考虑自己的藏品今后投放市场的问题,最后也会回到市场主流,收藏茶品的进货管道也会改变。当然,这个时候也会发觉自己以前收藏的茶不少是“学费茶”。

三、脱离市场的封闭收藏群体

笔者在探访中发现,目前普洱茶收藏领域还有一群独特的收藏者,这些收藏客严格来说是不懂茶的,虽然有些人开始收藏普洱茶之后也逐步喜欢品饮,但是基本都没有什么判定标准,或者说他们对普洱茶质量的判定是以他们自己收藏的茶品作为标竿的,甚至有些人收了一大堆的普洱茶可平时从来不喝而是喝铁观音。他们也基本不接触市场,但是大都出手阔绰,藏茶量惊人,十吨八吨不在话下,几十吨上百吨的也常见,他们大都配有专门的仓库或是闲置的自家楼房、别墅存放。

那么,这些人收藏茶品的进货管道或是选择标准是怎么样的呢?有别于上述所介绍的同事、朋友因为同好而聚集的发烧“玩票”,这些人涉猎普洱茶的引导者一般都是从事茶叶贸易的行内人。他们对普洱茶的认知以及对普洱茶口叩质的判定标准都是来自卖茶人的单一灌输,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大多接受的是卖茶者类似“传销”模式的洗脑,进货也是通过这个卖茶人的直销渠道。笔者看过很多这类藏家的茶品,有些是市场流通里没有见过的厂家、品牌,有些就是白纸包装,没有厂家和品牌。但是这些藏家基本都能说出自己藏品的“高品量”特性,满口褒赞倒背蛔流。

有一次经朋友介绍认识一位藏家,该老板资本积累的主业是实业和融资,收藏普洱茶纯粹是副业,但是也当成一项投资。知道我也好茶之后,很热情的请我们品饮他收藏的茶。茶饼拿出来一看,外包装是白纸包装,茶饼上白霜、白条全有,还整体发黄,闻上去只有刺鼻的霉味。我说换一种来喝吧,谁知道该朋友非常热情,说那是他收藏的茶里最老最好的一款(肯定也是最贵的),不容分说就开始泡茶,看样子是担心我们错过了机会以后喝不到这么好的茶,还很长篇的给我们介绍这批藏茶的来历:“这些茶是一位做茶的朋友在云南收采的顶级野生老树茶,朋友做茶多年,每年亲自上山选料,自家茶厂压制。由于要求高,原料很有限,每年也就收个一百多两百吨,不对市场供应,就是内部分供给朋友收藏。”我看他没有歇口气的意思:“市场上卖的那些大厂生产出来的茶都是下下等料压出来的,我们不会去收藏那种货。”接着介绍泡出来的茶:“大家慢慢品下这泡茶,这是二○○二年的,香气足,回甘快,生津好!”还对一位赶着回去的深圳朋友说:“你别急走,喝一口这茶,保证你回到深圳嘴里还是香的、还是甜的。”凭我的经验,这茶怎么也就是近三、五年的茶,之所以要弄成湿仓,估计是为了把茶品做出十年陈期的缘故,而且那茶料……,我觉得我绝不能发表意见,否则肯定会得罪人,在场的有十来个人,个个不是行家也是经常品茶而且也略有心得的,基本都是喝了一杯之后再没有喝第二杯的兴趣。我问该朋友这茶是卖茶的人说是二○○二年的还是你二○○二年就开始收藏了?他说是做茶的朋友忍痛割爱让出来的老茶,那我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到这,故事还没完,这位收藏客说:“前不久有一位台湾茶商出七千元人民币一片的价格想全部收购正在喝的这款茶。”我觉得再去问他怎么没有卖掉已经没有意义了,只是对他把台湾同胞的智慧低估我心里很不平。

还有一次碰到的同样是透过这种销售模式收藏普洱茶的藏家,不同的是卖茶的人开了一家门店,不过按我的猜测,那家门店里所摆的茶品及单价应该主要是给那些收藏店主人所制茶品的“下线”看的,比如,最早压制的二○○七年的茶,当时给收藏客的售价是一千五百元人民币一片,现在店里标价三千五百元人民币一片,今年生产的新茶标价两千元人民币一片。

我问店员,这店位置不是很好,我坐半天也没见个客人,平时生意怎么样?店员回答:“我们做的是高端茶,客户也都是高端客户,零散小客户有没有我们无所谓。”我问:“你们这个老树茶都是哪个山头的老树茶?”姑娘回答我:“我们老板从云南二十多个茶山收料精制的。”从店里出来我跟那位从这进货收藏的朋友说:“您收的二○○七年那批茶别想什么三千五百元一片,也别想什么利息了,原价退回去给他看行不行。”过了段时间这位朋友说茶老板总是没空聊原价退货的事。这里还得说明一下,这位朋友收的茶本人喝了多次,虽然觉得很差但是也不想凭自己一家之言妄下判断,于是本人拿着样板在芳村多家门店给行内人试饮和估价,没有一个人愿意估价。笔者探访中看到的这种直销模式收藏的茶品基本都有几个特点:一是全部号称野生老树茶,二是全部号称采茶、杀青、压制、分销一条龙,三是大都以传统手工石磨压制,以粗大条索摊铺茶面,饼面观感特好,四是市场一般找不到同样茶品,没有价格上的可比性。

普洱茶藏品的升值空间及出路

回到本文开头的论点,既然普洱茶收藏行为都基于普洱茶日后涨价这个前提,那么你手上收藏的茶品今后的升值前景当然是要关注的。虽然说好茶之人大都很享受自己所收藏茶品质量转变过程的乐趣,但是就我自己的感受,如果我收藏的茶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不断攀升,而且很紧俏,也就是说不但回报高而且变现很方便,那么我的幸福感会来得更强烈些!虽然这想法有点俗,但是所有玩收藏的人不都讲求大众认同你的眼光和判断力么?而藏品的市场价格和变现是否方便就是体现这个“认同”的最直接的判定标准。所以就连那些不管是退货回来的茶还是不给退货被迫无奈压手上的茶,如今价格升上百倍了,说几句风凉话那也是有足够底气的。

前文所述,如今库存的普洱茶几十万吨之巨,而现在每年还在大量生产,这些藏品今后的出路在何方?还能有多大升值空间?

从市场供需关系来看,供大于求不可避免,按目前规模的消费群规模和品饮消耗水平,这些正在仓库里睡大觉的普洱茶全部释放出来可供十年消耗。当然,本人还是坚信普洱茶消费扩张还会继续,但是消费扩张跟库存量和产量根本就不是合理的对应关系。因此,以过去收藏茶品的升值结果来推断现在手上藏品的升值空间绝不可行。比如十年前收藏七五四二,现在涨了一百倍左右,今年买七五四二收藏,十年后也涨一百倍?现在有这想法的肯定是脑子进水了。不难想像,白菜系列如果现在市场供货充足,到处可见,这些茶品会有现在这样的价格?每家茶店都有红印卖还会有现在的奇迹?!

从市场表现和茶商行为来说,质量优劣不会是茶品升值和交易火热的唯一标准。很多茶人预测,今后普洱茶消费,质量是第一位的,只有奸茶才会是今后市场的宠儿。笔者个人认为这观点说的是理想的状态。中国人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搁现在肯定给那些搞营销的人笑话。酒香就能藏在深巷里卖,那是只有你一家卖酒的前提下,现在不知道巷口有多少家卖酒的,谁跑到深巷里去买你的酒。从目前中期茶的表现来看,品质、品牌、量少(稀缺性)三者不可缺一是茶品在市场受宠的基本要素。而三者之中,品牌的力量是目前表现最突出的要素。最近“龙印”可以说是品牌效应的最大化表现,最高卖到一万一千八元一件(四十二片)(二○二一年十一月份),大家可以算一算,这个价格比二○○六年的七五四二还贵,从品质上来说是解释不通的,难道六年前的七五四二质量这么差?这恐怕厂家都不能自圆。能解释的理由一是“龙印”量少,到目前为止就这一批,而七五四二每年有,而且每年很多批;另外就是市场炒作,大家别一听见炒作就反感,如果不是“龙印”这段时间的表现,茶市场怎么会有像打了兴奋剂一样的兴奋!

从目前库存茶品看,质量良莠不齐,很多藏品估计是难以回到主流市场的,但是要说这些劣质藏品对市场没有影响那也太武断。茶商每年翘首以待的中秋春节茶市销售旺季这两年没有出现,煞是令人费解。但是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今过节,茶市场卖普洱茶的生意不旺,但是卖茶品包装礼盒的生意很红火。经过多年普及,收藏普洱茶的队伍壮大不少,而且从陈期来说很多人的藏品也进入品饮期了,于是私家收藏的普洱茶作为节日礼品越来越多,那当然就出现了市场上“节日”起不到拉动普洱茶消费反而礼盒好卖的境况。还有茶友开玩笑说,很多入场不久的茶友,当年入门时的“学费茶”也成了亲友礼品的重要来源。收藏茶品转变成礼品,虽然短期对市场产生冲击,但长远来看,能培养一批新的普洱茶消费者,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分享到:
  • 中国·云南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
  • 400 - 050 - 1964
  • 0871-65100546

八角亭茶业小程序

八角亭官方商城

微信公众号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原黎明茶厂) Copyright © 2020 滇ICP备20001379号-1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